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
董a日常
董a講堂
已複製連結
上一則
下一則

設計師往往會有一些完美主義。
這種完美主義,促使著我們的設計不斷精進,讓我們的作品可以很棒、很美。
當然這些努力會得到很多的認可,也會讓設計師本身得到成就感。
但有時候這樣的努力反而消耗很多時間在一些設計細節上,而這些堆疊往往不是必要的,甚至會導致進度受到影響。

我常常會說,我們應該要先求有、再求好。
有的設計師會說:但我覺得這樣不夠好啊!

我:你怎麼知道你追求的才是真的好?好的定義是成本高、費工?導致業主無法負擔的時候,你的設計會是好的設計嗎?
完美其實是有風險的,最大的風險就是,當你把事情完成之後,你才發現方向錯誤了。
這時候你該怎麼辦?刪掉本來的設計嗎?或是把之前完成的事情全部重新來過?這時候的沈沒成本不就是高到一個無與倫比的地步?(沈沒成本:已經投入的成本,但明確知道之後無法回收,就像一艘沈船沈沒到海底,怎麼努力再投入成本都不可能浮上來)

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,會不斷地把不同的可能性與業主討論,或是不斷地釋出測試版本,以確認每一步不會走錯。可能交出去的圖面或事情的處理不是最完整完美的,但好處是在這個過程中,不斷的修正以瞄準目標,不要讓事情往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前進。

很多人會覺得,這是商業秘密,不能被別人知道,所以必須要做到完美之後,才能公布。但這種模式最令人擔心的是,你從來沒有讓別人試著了解,他們是否喜歡你的產品。如果你賣吃的,或許可以開放讓大家來試吃,而不是一開始就把包裝做好,上架到全省的通路,或是開了一間幾千萬的餐廳,但卻從來沒讓你的目標消費者嘗試過你的菜色,這都是相當危險的事情。

在我們跟客戶討論的過程中,我都會希望客戶至少可以先把一個產品的雛形先給我們看,或是一些簡單的架構,或是想要的方向,然後試做了一些樣貌,讓我們知道在你完成後會是如何。或許在一開始的時候擺盤沒這麼完美,商業模式沒這麼完整,但基礎的型態出來了,至少我們可以透過我們的經驗來判斷,或是與客戶討論這些產品是否可行。

有些人會說我們設計的空間沒有很完美,或是覺得我們設計的餐廳菜色不盡完美。
我反問他:你是用什麼標準在看這個事情呢?
是否是用價值1000元的餐點來評斷300元的菜色?那這道300元的菜,是不是已經在這300元的價格帶中已經是不錯的表現了?
或是你覺得這個空間不夠精緻,他應該要有消費1000的樣子?但實際上他只要花你300元?

考試要從0分到80分的準備可能是1000個小時,但你要從80到100分的過程,可能要比你本來到80分的付出還要多出好幾倍。
做事業的時候也是相同,到了80分,先停下來檢視哪裡我們做得不好,也檢視一下,是否在80分就可以先嘗試營運,讓更多的消費者給我們不同的意見,再慢慢往上走,或許在80分的這個檢查點上,我們就發現了另個更好的模式,更容易達到我們設定的目標。

繼續閱讀
SHARE:
已複製連結
上一則
疫情之下的衝擊,我們該怎麼調整和檢視?
下一則
To design or not to design , that’s a question
更多推薦